除了被舉報學術抄襲、科研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王正敏院士所主持開發的國產人工耳蝸,近日也被曝出系“克隆”國外樣機。昨天下午,王正敏院士本人也現身情況通報會現場。對於質疑,王正敏回應稱確實曾從澳大利亞方面獲得過人工耳蝸樣機,但樣機在技術上不存在被拷貝的可能,因此“克隆”說並不成立。
  “克隆”說不成立
  據王正敏回憶,生產製造人工耳蝸的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曾於1996年向其贈送了兩個人工耳蝸樣機。在成功為一對來自武漢的兄妹進行了植入手術後,雙方隨即開始了合作,舉辦人工耳蝸技術學習班。在此過程中,王正敏團隊又從澳方接收了一個用於授課的人工耳蝸。
  王正敏稱,在獲得了這個人工耳蝸後,醫院方面曾與外單位合作,對人工耳蝸內部芯片進行拆解分析。但是由於芯片內部數據已經全部消失,因此並未獲得有價值的信息。但王正敏也承認,人工耳蝸內部的幾何構造的確給研發團隊帶來了一定啟發:“就像看到一輛汽車,我們能看到它的外形,但是裡面的構造是怎麼樣的我們基本上是不知道的。”
  “如果那麼容易克隆他們的人工耳蝸,我們也不必摸索這麼多年了。”王正敏表示,我國自1989年開始人工耳蝸技術的探索,直至2004年才完成了首個實驗室成品,各種艱辛不言而喻。
  “4000萬”說不確切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2004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技術轉讓合同,對國產人工耳蝸進行產業化。之後,王正敏研發團隊和力聲特公司以各種名義向有關部門申報項目。僅2012年,就獲得專項經費4000多萬元。
  對此,王正敏在發佈會現場表示,國外人工耳蝸技術發展迅猛,而國內水平相對落後,這一現實讓他倍感壓力。因此他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國產人工耳蝸品質的提升,所謂的“4000多萬元”專項經費的說法正是由此而來。
  王正敏表示,自己從未拿過力聲特公司的股權和股份,也從未在此公司內擔任職務。而媒體報道的4000多萬元經費,其中的2000多萬元是力聲特公司所申請到的。其餘的2000萬元,則是醫院所申請的。且由於年齡關係,王正敏也並非項目負責人:“這個事情我沒有參與。所以講我怎麼向外匯錢,完全是不符合事實的。”東方網  (原標題:被舉報院士王正敏回應質疑:人工耳蝸非克隆未收力聲特股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24glbsi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