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準備或已經接受密法灌頂者,一定要學習這篇《密乘十四條根本戒》 【上】 轉貼 · 準備或已經接受密法灌頂者,一定要學習這篇《密乘十四條根本戒》    不曾且不打算接受密法灌頂者,請不要閱讀下文  密乘十四條根本戒  堪布慈誠洛珠 開示  十四條根本戒是所有無上密宗共同的誓言。密宗的見解與修法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比如甯瑪派的修法就分為瑪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三種不同的瑜伽。雖然其他派別又有其各自的分類方式,但不論何種教派,何種分類,所有藏密的教派都一致承認這十四條戒律。所以,無論曾得受過何種無上密宗的灌頂,都必須守持該戒律。   當然,在此十四條戒律的基礎上,不同的灌頂又有不同的戒律,大圓滿有大圓滿特有的戒律,大幻化網有大幻化網特有的戒律,時輪金剛有時輪金剛特有的戒律。無論其他戒律如何,所有的戒律都是以此戒為前提的。上次我們根據榮森班智達的觀點,講了入密的五個次第,其中有兩條都與戒律有關,第一是入於壇城?禮服荓筐曈說A第二是受戒。今天我們再次重申一遍有關受戒與護持戒律的問題。   現在在很多地方,灌頂極其風靡盛行,無論國內國外都是如此。只要何處有灌頂,就會招來許多欣然而至的信眾。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灌頂之時卻往往沒有強調密乘戒,接受灌頂者也從未考慮過在灌頂之後還需要付出什麼的問題。雖然灌頂有不可思議的重大意義,但是,如果在草率地接受灌頂後,不嚴格護持戒律,就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灌頂的結果也是有利有害的。因此,講聽密乘戒至關重要。   首先,無論在接受什麼灌頂之前,都應當對與所接受的灌頂相應的戒律了了於心,反復權衡掂量,看自己是否能守護,如果有困難,就應考慮是否該知難而退。比如大幻化網有五條根本戒與十條支分戒,如果在瞭解之後,認為自己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該灌頂。居士戒與密乘戒相比,其後果並不是那麼嚴重,但我們在接受居士戒時,都要慎重地做出選擇。對於密乘戒,我們就更應該謹小慎微。目前在漢地存在的嚴 小額信貸重問題就是,不但在灌頂之前不去瞭解灌頂的要求,在灌頂之後也不去過問。灌頂的目的,無非是令眾生前往好的方向,這樣作的結果,不但可能使自己枉費心機,而且有可能使灌頂的危害遠遠大於其利益。因為,如果對密乘戒一竅不通,就極可能失犯密乘戒,如果失犯密乘戒而不知懺悔,其後果也是讓人觸目驚心的。   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密乘戒相比,雖然違犯別解脫戒過失很大,但與菩薩戒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如果違背菩薩戒,雖然也有極大過咎,但與密乘戒相比,也不足掛齒。密乘戒是三戒當中最嚴厲的戒律。所以決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學習密乘戒,並嚴格護持以絕後患。   但是,密乘戒也有其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比如說,如果違犯別解脫的根本戒,從小乘的觀點而言,就無法恢復。但從大乘的角度來說,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就完全可以恢復;如果違犯了菩薩戒,也可以在上師三寶前重新接受;而密乘戒不但可以在上師三寶前重新接受,而且可以自己觀想佛菩薩以及佛的壇城,在所觀想的對境?烤肉食材e懺悔並接受灌頂,以彌補或者恢復密乘戒戒體。   涉及到犯戒,最忌諱的就是兩個問題,第一是犯戒,第二是不懺悔。佛在小乘的經典中也講過:有兩種人是值得讚歎的。第一是根本不犯戒的人;第二是勇於懺悔的人。無論針對哪種戒律,都是這樣的。但是,在最後的結果上,這兩種人雖然都可以不墮地獄,但在成就的速度上卻有著天壤之別。犯戒越多、所犯的戒條越嚴重,離成佛的距離也就越遙遠。所以我們還是應當鄭重其事,防患於未然。   如果嚴守密乘戒,其功德也是無法衡量的。入密者不必經歷大乘顯宗所說的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長時光,在即生當中就有可能獲得普賢王如來的果位。就象坐飛機一樣,雖然價格很高,還有嚴格的安全檢查等等一系列的要求,一旦飛機失事,從高空上摔下來也只有死路一條。但乘坐飛機的速度,也是其他交通工具所望塵莫及的。密乘戒也是這樣,如果犯戒而不懺悔還淨,必然墮入不得超升之機的金剛地獄。所以,如果不學密乘戒,而盲目地接受灌頂,是極其可怕的。現在很多居士認為,只要 辦公室出租參加了灌頂儀式,就理所當然地得到了灌頂,其實不一定。當然,在這種無知的情況下,沒有得到灌頂更好。如果得到了灌頂,卻對密乘戒一無所知,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不論接受別解脫戒、菩薩戒還是密乘戒,都應當事先瞭解其學處,這才是理智的做法。下面對十四條戒律分別進行說明:   一、詆毀上師   這是十四條戒律中最嚴重的。首先,我們應當瞭解什麼是上師。關於上師的概念,有些不同的提法。在很多密宗的論典中講了六種上師:“一般引導誓言灌頂師,酬懺師與令解心續師,以及竅訣傳承六上師。”其中引導師為引入法門的上師;誓言灌頂師為賜授灌頂的上師;酬懺師為懺悔罪業的上師;令解心續師為傳授密乘續部的上師;竅訣傳授師為傳授修法訣竅的上師;一般傳承上師為稍得法恩的諸大善知識。在大幻化網等續部的解釋中也講了這六種上師,但並沒有說詆毀六種上師,都會有相同的結果。而各種觀點的不同也正在於此。寧瑪派雖然承認對此六種上師,都不能詆毀,但並沒有明確地說,詆毀這六種上師中任何一種,都會違犯?信用卡代償鳩晼C   有的上師認為,詆毀這六種上師中任何一種,都有可能會違犯根本戒,他們的理論根據,來自于第六條根本戒,也即詆毀自他宗派。這裏的“自”,也就是指自宗;“他”,也就是指顯宗。他們認為:既然詆毀顯宗的法都會犯戒,則詆毀顯宗的上師也應該犯戒。所以,這些上師認為,詆毀六種上師中的任何一種,都有可能會違犯此戒。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理論依據並不是很充分。   另一種觀點是以某些印度的大成就者和宗喀巴大師為代表的觀點,他們認為:詆毀六種上師中的任何一種,雖然有很大罪過,但不會犯根本戒。此戒所指的上師,是指賜予灌頂、講解密宗續部與竅訣的三恩德上師。   因此,歸納各大觀點的共同之處,可以得出結論:詆毀三恩德上師是肯定犯戒的。在很多經論中之所以單獨列出三恩德上師,至少說明詆毀這三種上師的後果,比詆毀其他上師更為嚴重。   不論觀點如何,顯宗的《律經》在遇到此類問題時,是以最保守的要求為準繩的。所以,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也應參照最嚴格的要求執行。 酒店兼職即不譭謗所有的上師,包括顯宗的上師,這是最安全的方法。如果譭謗了任何上師,都應以違犯根本戒的要求來進行懺悔。在戒律方面,千萬不要隨意輕率,還是越保守越好。   對這些上師有何種行為就算犯戒呢?關於這一點,經論上比較明確,所以也就沒有爭執,大家的觀點都是一致的。所謂“詆毀”,是指無論從世間的角度,認為上師人品不好,沒有學問等等;還是從出世間的角度,認為上師戒律不清淨、沒有智慧、沒有禪定力等等,認為自己已經超勝於上師。犯戒的限度就是,如果認為自己該得到的法已經到手,從此以後可以不再理會恭敬上師,並打算與上師一刀兩斷。最嚴重的是以嗔恨心詆毀上師、輕侮上師、擾亂其心。違犯這條戒律不一定需要身語的行為,只要心中產生了念頭,就算是犯戒,其他戒條不一定這樣要求。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雖然認為上師是有功德、有修證的,但是對我不公平,或者某些地方做得不盡人意。在上師讓自己做某些事情的時候,自己不想做,繼而產生嗔恨心等等,如果有這樣的看法,雖然沒有犯根本戒,但還是有一定的過失。在這種情況 居酒屋下,即使你精勤修習,並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會因此而間斷的。所以應該翻然悔悟,勵力懺悔。我們都知道,金剛道友之間有嗔恨心,都是很嚴重的,更何況是對境極其嚴厲的上師呢?大家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防微杜漸,千萬不要做出讓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   所以,為了預防犯戒,密宗三番五次地提醒大家,一定要在依止上師之前,再三地進行觀察,以防止出現嚴重的後果。即使在顯宗方面,雖然要求不是這麼高,但最好還是採取謹慎的態度。在已經建立師徒關係以後,無論出現什麼情況,無論上師如何顯現,我們都只能看上師的功德,而不能觀察其過失與不足。這也是目前漢地所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現在有很多缺乏智慧的人,一聽說哪里有灌頂,就蜂擁而往。根本不去瞭解賜授灌頂上師的背景及人品,等到灌頂過後,很快發現上師的種種毛病,就不計後果地進行譭謗。該觀察的時候如盲似聾,不該觀察的時候卻睜大雙眼,吹毛求疵,就是顛倒的行為。這些都是缺乏常識、缺乏教育的緣故。所以,講授密乘戒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無論哪一種戒律,犯戒的人必須精神正常。如果精神 租屋不正常,即使身口等作出違犯戒律的事,但因為心裏沒有這樣的想法,就不算犯戒。   二、違如來教   1、必須建立在違背三種戒律(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基礎之上,違背其他經書上的內容,不能歸於此戒條;2、必須是明知自己所做的行為會違犯戒律;3、必須是以毫無顧忌的輕視心態違越這些戒律,才算違背此戒。比如在違犯盜戒及酒戒時,如果明知偷盜不對,卻滿不在乎地認為:偷盜又有什麼了不起,犯戒並不值得大驚小怪;或者認為:雖然佛陀在小乘經典中規定不能喝酒,但喝酒也不會阻礙解脫道,所以喝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等等。有這樣的輕視心理,就算違背此戒條。如果沒有輕視之心,比如,如果有人在想喝酒的時候,心想:雖然喝酒是不對的,但是酒的魅力實在是太大了,我實在抵擋不住誘惑,真是很慚愧。如果以這樣的心態喝酒,雖然違犯了別解脫戒,卻沒有違犯此戒條。但是,如果有輕視的念頭,即使是別解脫戒中最輕微的戒條,比如過午不食,如果認為此戒並不可怕,繼而膽大妄為,就犯此戒條。   三、嗔恨道友   甯瑪派的觀點認為:凡是入密乘者,都稱之為金剛道友,都是犯 保濕面膜戒的對境。而對在同一上師前接受灌頂的道友犯戒,其結果就更為嚴重。但是,作為道友必須具備密乘戒,如果對方已經失去密乘戒,就不屬於金剛道友。   怎樣作就算是犯戒呢?如果僅僅有嗔恨心,但是並沒有打罵的行為,是不會犯根本戒的。但在嗔恨心的前提下,只要有打罵中的任何一種行為,都算犯戒。這裏所指的罵,必須是在對方已經聽見,並且了知自己在遭受辱?的條件下,如果對方沒有聽見,比如耳朵失聰,也不算是犯根本戒。別解脫戒中也有類似的規定,比如犯妄語戒,也必須對方能夠聽見,如果對方聽不見,也不算犯戒。   如果沒有嗔恨心,只是出於利益對方的目的,就象母親打兒子一樣地打罵道友,就不算犯戒。   因此,犯戒的界限是:1、對境為密乘道友;2、對方具有密乘戒;3、明知對方是密乘道友及具有密乘戒;4、在嗔恨心的攝持下,並具備打罵的行為;5、如果罵對方,必須對方能聽見並聽懂。如果其中一個條件不具備,雖然有過失,但不算犯根本戒。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租辦公室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24glbsi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